參考消息網12月3日報道 日媒稱, 中日關係的改善之所以困難,與兩國經濟實力的逆轉不無關係。正因如此,日本對中國的反感也有所增強。
  日本《東京新聞》12月2日發表題為《首腦會談為修複關係邁出一步》的文章稱,由於時隔近3年的首腦會見,被稱為“政冷經冷”的日中關係終於暫時止住了惡化的勢頭。
  文章稱,經歷了2010年釣魚島撞船、2012年釣魚島“國有化”等事件,日中關係陷入1972年兩國邦交正常化以來最差的狀態。
  文章稱,關係的改善之所以困難,與日中兩國經濟實力的逆轉不無關係。如果比較按美元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GDP),近8年間中國的GDP從日本的約三分之二增至約兩倍的程度。
  正因如此,日本對中國的反感也有所增強。日本民間非營利團體“言論NPO”與中國英文報紙《中國日報》聯合實施的輿論調查顯示,很多日本人對中國以自我為中心搶奪資源和能源的“大國行為”表示反感。中國媒體對此分析說,“中國崛起讓日本感到不快,令其對本國的未來產生了危機感”。這種焦慮也反映在以中國為假想敵的安全保障政策中。
  文章稱,中國的“霸權行為”讓日中關係陷入了不穩定狀態。但正因為對手很強大,日本才更應去瞭解其優缺點。然而,日本的網絡上到處是“反華”和“厭華”言論,訪華的日本人也在不斷減少。雖然這其中也有中國的空氣污染等原因,但日本人在接觸真實中國的努力方面也有所懈怠。
  文章稱,中國的“大國化”極大地改變了兩國所處的環境。如果雙方不直面彼此,就難以找到對策。
  據日本《產經新聞》12月2日報道,日本外務省12月1日宣佈,日中兩國有識之士就如何發展兩國關係交換意見的“新日中友好21世紀委員會”將於12月3日至5日在北京和西安召開正式會議。這是自2011年10月以來該委員會時隔3年後召開的正式會議。
  今年11月安倍晉三首相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實現首腦會見後,日中關係改善的徵兆開始出現。據信該委員會正式會議的召開也是順應了這一潮流。
  委員會的日方首席委員是日本郵政株式會社社長西室泰三,中方首席委員是中國前國務委員唐家璇,其他委員包括兩國的原外交官、學者和媒體人士等。
  該委員會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技等廣泛領域進行對話,並就改善和發展日中關係向兩國領導人建言獻策。
  據日本《產經新聞》12月2日報道,對日軍二戰後遺棄在中國的化學武器進行處理的設施已在吉林省敦化市哈爾巴嶺地區建成,並於本月1日開始運轉。該設施將利用高溫爐燃燒處理化學炮彈等。
  哈爾巴嶺是日軍在中國遺棄化學武器最多的地方,據稱這裡共有30萬至40萬件化學武器。
  《禁止化學武器公約》生效後,日中兩國政府在1999年交換的備忘錄中規定由日本負責對其進行處理並提供所需資金和技術。日本從2000年起開展回收等工作,迄今共投入了約1400億日元(約合72.6億元人民幣)。
  日方相關人士說:“遺棄化武處理問題迎來了一個重要階段。希望能在3年內製定具體的處理計劃。”
  11月30日,日中兩國官員出席了該處理設施的啟動儀式,但沒有對媒體公開。日方相關官員解釋稱:“除中方的要求之外,也因設施位於中國軍事管理區域內。”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資料圖片:2014年9月28日,由中國日報社和日本言論NPO組織共同主辦的第十屆北京-東京論壇在東京開幕。新華社記者劉天攝
  
  【延伸閱讀】安倍對中日關係持樂觀態度 稱應該“經常對話”
  參考消息網11月13日報道 境外媒體稱,日本首相安倍晉三11日樂觀地說,他相信日本和中國朝改善兩國關係邁出了一大步,以後雙方應經常開展對話。
  據美國《紐約時報》網站11月11日報道,安倍在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晤以後的首次公開講話中說,為了亞太地區,兩國都有責任為建立一種以戰略利益為基礎的“互惠關係”共同努力。
  安倍在APEC會議閉幕時舉行的記者會上說:“日本和中國互相需要,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切也切不斷的關係。”
  在安倍和習近平會晤以後,兩國對會談的成果有不同的看法。
  報道稱,安倍努力表達積極的一面,說雙方應該“經常對話”。
  相反,中國媒體雖然對東海島嶼的領土爭端表現出比較溫和的態度,但仍在追究責任。
  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11月12日報道,日本首相安倍晉三11日在北京說,亞洲兩個最大的經濟體之間關於構築海上聯絡機制以防止東海偶發衝突的會談將很快開始。
  安倍說,他和習近平都同意推進關於建立海上聯絡機制的具體磋商。該機制將成為避免東海一切衝突的渠道。
  安倍說,他希望兩國能在各個層次開展進一步對話。
  報道稱,兩位領導人10日在亞太經合組織(APEC)會議間隙舉行的會晤只持續了25分鐘。會晤的短暫、雙方較少的與會人員以及兩位領導人冰冷的臉部表情都讓人們懷疑他們能否縮小分歧。
  中國媒體11日敦促安倍在會晤以後要“言而有信”。新華社的評論文章警告說,這次會見並不意味著中日關係就此雨過天晴。日本政府需要用切實行動,表明對這一來之不易的契機的珍惜。
  據共同社11月11日報道,APEC會議11日閉幕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北京召開記者會,表明瞭以10日的日中首腦會談為契機發展合作關係的決心。安倍表示,將通過持續對話協調何時舉行下次日中首腦會談,目前無法預測日程。
  安倍說:“希望在(日中兩國)相關部門間以及部長級別積累對話。在此基礎上,下次首腦級對話將水到渠成。”
  新加坡《聯合早報》11月12日報道稱,日本首相安倍晉三11日在北京召開的記者會上說,日本和中國“需要彼此”,他呼籲中國與日本一道努力改善兩國關係。
  美國11日歡迎習近平和安倍晉三舉行“習安會”。美國副國家安全顧問本·羅茲在北京告訴記者:“我們歡迎習近平主席和安倍首相的會面。這是兩國緩解緊張關係的機會。”
  另據《日本經濟新聞》11月12日報道,負責中國共產黨對外交流的中聯部幹部將於11月16日至20日訪問日本,與自民黨和公明黨進行交流。中聯部幹部將同自民黨幹事長谷垣禎一等舉行會談。今年9月,日本方面曾有政黨幹部訪華,這次中共幹部又來訪日,自2009年以來中斷的“日中執政黨交流協議會”有望得到正式恢復。
  據自民黨幹部透露,將與中聯部幹部磋商谷垣禎一訪華事宜。
  自民黨幹部表示,中聯部幹部訪日證明中國方面願意恢復政黨間交流。如能促成谷垣禎一干事長級別的交流,則又可期待從政黨層面推動兩國改善關係。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11月9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抵達北京參加APEC會議。(法新社)
  (2014-11-13 11:43:33)
  
  【延伸閱讀】外媒:五大數據表明中國在中日關係中占據上風
  參考消息網11月12日報道 外媒稱,當安倍晉三在2006年10月他的第一個首相任期內訪問北京時,日本還占據上風。而在那之後,中國的地位已得到提升。
  彭博社網站11月11日以《安倍自上次在中國參加政府首腦會談後已在5個經濟陣地處於不利地位》為題報道稱,中國在2010年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其GDP增長和軍事開支都有所增加。外貿依存度已經變得對中國有利,兩國來訪人員的數量正逐漸趨同。儘管日本仍在直接投資方面占有優勢,中國的對外投資額也在持續猛增。
  報道稱,“安倍經濟學”射出“三支箭”,即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和結構性改革,以努力推動日本實現持續發展。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則向本地區的商界領袖保證,他們能夠通過中國的發展獲益更多。
  10日,兩位領導人在兩年半以來日中之間的首次首腦會見中相互握手,試圖緩解因領土爭端和戰時歷史問題所引發的緊張關係。
  黑龍江省社科院的笪志剛說,隨著中國的地區影響力不斷增長,中國將在與日本的關係中占主導地位。
  報道稱,以下五點闡明瞭兩國實力變化的情況。
  第一,經濟衰落。2006年日本的GDP為4.3萬億美元,排在世界第二位。當時中國的GDP為2.8萬億美元,排在美國、日本和德國之後,位列世界第四。2013年,中國的GDP為9.4萬億美元,約為日本同年4.5萬億美元的GDP的兩倍。
  第二,中國比日本擁有更多武器。2014年,中國的國防預算已從2006年的2838億元人民幣增至8082億元。而日本防衛省數據顯示,2014財年該國的國防預算為4.78萬億日元(100日元約合5.3元人民幣),與2006年的4.79萬億日元相比沒什麼變化。
  第三,日本更需要中國,而中國對日本的依存度降低。本社數據顯示,中國對日本的出口占其海外貨運總量的比重從2006年的9.8%下降到2013年的7.9%。而2013年,出口到中國的貨物占日本海外貨運總量的20.6%,比2006年的16.5%有所提升。
  第四,投資變化。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日本和日本公司對中國投資29億美元。2013年,這一對外直接投資的數額為91億美元,比2006年的62億美元有所增加。而今年上半年,中國對日本的投資額為4.37億美元,比去年全年的投資額1.4億美元有所增加。這一數字在2006年僅為1200萬美元。
  第五,游客數量。官方旅游機構統計指出,2014年前9個月,有180萬名中國大陸游客到日本旅游。與之相比,2006年的中國大陸赴日旅游人數為80萬人。這反映了中國日益壯大的中產階級的財富增長和日元的日漸疲弱。
  據世界旅游組織統計,2013年,中國游客再次成為全世界頭號消費群體,旅游消費為1290億美元。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資料圖片:工人在上海外灘一處施工現場忙碌。新華社發
  (2014-11-12 11:28:00)
  
  【延伸閱讀】安倍借APEC之機訪華 中日關係迎“換擋”契機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9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抵達北京。(法新社)
  參考消息網11月10日報道 臺灣“中央社”11月9日稱,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為出席在北京召開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9日搭專機抵達北京,此行他將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首度舉行雙邊會談。安倍出發前對媒體表示,此行想表達,對國際社會的和平與穩定具有責任的日本與中國要重返戰略互惠關係的原點,讓兩國關係向前發展。
  據日本《讀賣新聞》11月9日報道,在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期間舉行日中首腦會談前夕,日中兩國外長8日舉行了會談。日方表示將放寬中國游客的簽證條件,努力為舉行首腦會談營造氣氛。雙方還同意儘快恢復兩國部長級對話,開始出現了一點旨在改善關係的動向。
  在國家會議中心,8日下午出現在媒體面前的中國外交部長王毅表情嚴肅地迎接岸田外相。這是日中兩國外長繼8月份在緬甸、9月份在紐約之後第三次舉行“會談”。中方把8月份和9月份的“會談”定位為“非正式接觸”和“非正式會面”。
  岸田說:“改善日中關係的趨勢正在形成,希望通過此次會談,增強並鞏固這一趨勢。”
  王毅說,中日關係面臨的狀況非常嚴峻,改善關係需要一個過程。
  兩位外長強調,將根據日中兩國政府7日達成的四點原則共識,致力於改善惡化的兩國關係。
  會談時在座的日本外務省高官說:“會談的氣氛非常認真。”會談時間長達50分鐘,超過了日方原來估計的30分鐘。
  報道說,在此次日中外長會談中,日方提議恢復經濟和安全保障等領域的事務級磋商,重視為改善日中關係採取具體行動。岸田提出了四點建議:恢復高級別經濟對話,恢復副外長級戰略對話,恢復日中安保對話,恢復節能環保綜合論壇。這些都是近幾年因日中關係惡化而中斷的對話。
  王毅沒有明確表示是否接受日方的建議,但對恢復對話的方向表示贊同。日本外務省高官說:“中方考慮到國內輿論,不大可能立即表示接受,必須一步步地推動。”
  但是,圍繞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和安倍首相參拜靖國神社問題,中方並沒有改變強硬立場。王毅在會談中說,中方關註日方的歷史認識。
  雖然如此,但岸田會談後對媒體強調了會談的意義:“這是為使日中關係重新回到正常軌道‘換擋’的契機。”
  另據日本《朝日新聞》11月9日發表的題為《雙方從首腦會談開始再出發》的社論稱,歷經了罕見而艱難的過程,日本和中國的首腦終於能夠實現兩年半以來的首次會談。
  社論說,在首腦會談之前,雙方提前發佈了改善關係的四項原則共識。社論稱,這是安倍晉三首相和習近平主席為了在北京借APEC之機舉行首腦會談所進行的提前營銷。本來世界第二大和第三大經濟體之間首腦不相往來的現狀就極為異常。也可能正因為如此,雙方纔要更加謹慎行事吧。
  日中外交當局絞盡腦汁、費盡心機,終於尋找到了改善關係的突破口。這種有大局觀的冷靜判斷令人拍手稱快。
  社論認為,這四點原則共識,充滿了模棱兩可的微妙措辭。關於日中之間最大的懸案——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問題,“雙方認識到圍繞釣魚島等東海海域近年來出現的緊張局勢存在不同主張”。主張的不同並不代表主權上的讓步,種種說法在日本的可容忍範圍之內。
  社論說,中國曾經把承認釣魚島存在領土主權爭端並且擱置這一爭端作為首腦會談的先決條件。儘管最終的原則共識存在中國希望的這種可能性,但畢竟在有如此大隔閡的問題上雙方艱難地達成了妥協。這需要歸功於高明的外交。
  中國此前一直要求安倍首相明確表態不參拜靖國神社,但此次原則主張也採用了比較含蓄的措辭——雙方本著“正視歷史、面向未來”的精神,就剋服影響兩國關係政治障礙達成一些共識。
  社論稱,儘管這次的四點原則共識和首腦會談不一定會立竿見影地把日中關係拉回正常軌道,但至少雙方可以求同存異,讓共存共榮成為可能了。雙方今後必須謹言慎行,以此為最大方針共同努力。
  (2014-11-10 10:59:00)
  
  【延伸閱讀】日媒:中日關係惡化 在華日本人學校學生數驟減
  參考消息網11月6日報道 日媒稱,受中國大氣污染嚴重及日中關係惡化等影響,許多在華工作的日本人及家屬紛紛回國,導致北京、上海、青島等地日本人學校的學生人數出現驟減。部分學校甚至陷入了運營困境。
  據共同社11月5日報道,2014年度青島日本人學校小學及初中部共有74名學生,從學生數達113人的2011年度高峰期開始持續減少。該校有關人士表示,“本以為學生會增加,沒想到事與願違”。
  該校原先預計學生會增加,於2008年建成了新校舍。但在2012年中國各地爆發的反日游行中,青島的日企也遭到損失,導致攜家屬赴任的日本人出現減少,學校生源也隨之減少。
  日本人學校屬於私立學校,由日企組成的商工會負責運營。由於出現虧損,該校今年不得不將入學金由1萬元提高至1.5萬元,每月的學費也由4000元上漲至5000元。
  大連市的日本人學校也因學生減少及房租上漲陷入了虧損。有關人士表示:“這樣下去,四五年後學校肯定會停辦。”
  截至4月,規模最大的上海日本人學校學生數為2791人,同比減少了約260人。北京日本人學校的學生也大幅減少。
  各校有關人士將通過遷往房租較低地段或協商降低房租等方式來打破困局,但由於地方政府手續緩慢及房產價格上漲等因素,進展並不順利。
  (2014-11-06 07:40:04)
  
  【延伸閱讀】專家:日本整軍備戰 中日關係將陷入長期冷戰
  2012年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再度執政以來,一改過去的施政方針,全面展開“地球儀外交”,大力推行和兜售“積極和平主義”主張,四處結盟拉網,主動耀武發聲,倒行逆施,草菅民意,不顧亞洲鄰國及全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反對和譴責,篡改否定歷史,帶領日本在復辟軍國主義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目前,中日關係雖未完全走到絕境,但面臨著衝突與合作並存的尷尬,並將陷入長期冷戰狀態。何以致此?
  不思己過的心理。受恥辱文化影響,日本人認為,哪怕是壞事,只要自己不說,即使做了也無所謂。因此,日本對二戰期間的侵略行為以及給亞洲國家造成的深重災難沒有絲毫愧疚。安倍是日本政壇中強硬的右翼人士,多次否認日本的戰爭罪行,提出“日本戰犯不是罪犯”的觀點,多次對日本在二戰中犯下的戰爭罪行進行開脫。另外,1945年日本人均GDP不到100美元,現在高達約3萬美元。是什麼拯救了日本?日本實現戰後奇跡般的經濟複蘇,主要得益於別國難以置信的寬恕,在日本發動的侵略戰爭中蒙受巨大損失的中國放棄了戰爭賠償,但日本人的內心從來沒有認識到這一點。
  極端“右傾化”行徑。作為日本“右翼”勢力的典型代表,安倍上臺後,就想給支持他的右翼組織一個交代,急欲有所作為。2013年4月28日,日本安倍內閣主辦的主權恢復日紀念儀式結束後,作為首相,安倍帶領參加者齊聲三呼“天皇陛下萬歲”;2013年12月26日,在執政一周年之際,安倍公然挑釁中、韓等國,悍然參拜靖國神社;同時,還默認、支持修改教科書,併在“慰安婦”、南京大屠殺等問題上,歪曲、否定歷史事實,左右民意,進行政治控制。
  強硬對抗的姿態。長期以來,“修憲”一直是安倍追求的畢生目標。為實現國家“軍事正常化”,引領日本重新走向“強軍立國”,一方面,否定戰後體制。日本認為,和平憲法導致日本成為“特殊國家”,這並非日本所願,戰後體制是別國強加給自己的,是對他們的不公正待遇,因此必須改變。另一方面,拋制“安保三箭”,加緊國內立法,迫不及待地解禁並落實集體自衛權;同時,增加國防預算開支,大肆購買先進武器裝備,整軍備戰,積极參加與美菲等國的聯合軍演。再一方面,修改通過“防衛裝備轉移三原則”,公開向越、菲等國出售、提供武器裝備。
  另外,日本獨特的島國環境及惡劣的自然環境,造就了日本人強烈的危機意識,這種意識直接培育了日本人狹隘的國家主義。而這種國家意識一旦遇到合適的條件就會導致走向極端。因此,安倍積極推行他所主張的“積極”外交和安全政策,拉攏伙伴、廣結同盟,打造對華包圍圈,遏華、制華的意圖彰顯無疑。(國防大學 甄澤浩)
  (2014-11-03 10:37:15)  (原標題:日媒稱中國"大國化"令日本不安 應瞭解中國優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o15doadc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